11月4日,学院党委书记杨磊以“传承精神血脉,赓续特院荣光,谱写无悔青春”为题,为2025级全体新生讲授了一堂厚重而深刻的“思政第一课”。课程以历史与哲学之问为引,深入阐释了伟大抗战精神,生动解读了“厚德自强,修技立身”的校训内涵,为新生们指明了成长成才的方向。

课上,杨磊首先引导同学们思考“我们从何而来、身在何处、将走向何方”三个根本问题。他从“知所从来” 的历史维度出发,回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庄严盛典,深刻阐述了以爱国情怀、民族气节、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为核心的伟大抗战精神。他指出,这种在苦难中相互扶持、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民族大爱,正是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初心与精神土壤,激励新生们将这份精神力量在校园内落地生根。

在 “明所将在” 部分,杨磊深情回顾了学院三次历史性跨越的奋进之路:从1989年建校奠定特殊教育职业教育之基,到1997年更名实现内涵升级,再到2015年升格为职业学院,完成了向高等职业教育的飞跃。他特别讲述了学院由 “一元钱捐资” 的全民爱心铸就的创校传奇,以及听力障碍学生作品“三进中国美术馆” 的艺术辉煌,展现了学院“仁爱奉献、自强不息、精益求精”的优良传统。这段奋斗史诗让新生们深刻感受到自己所融入的不仅是一所学院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大爱与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。
面对 “方明所去” 的未来之问,杨磊重点解读了学院校训 “厚德自强,修技立身” 的深刻内涵。他详细阐述了“厚德”所蕴含的社会大爱、生命仁爱与家国担当,以及“自强”所代表的精神独立与行动坚韧。同时,他强调了“修技”是安身立命的根本,而“立身”则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统一。他通过分享优秀校友、世界冠军王俊从受助者成长为助人者,带动数百名盲人就业的感人故事,生动诠释了“想成才”的引擎与“能成才”的路径,指明了从“立身”到“立人”的成才之道。

最后,杨磊对新生的大学生活提出三点建议:一是心态归零,主动融入;二是熟悉环境,善用资源;三是规则在心,严于律己。他殷切期望全体新生能够以伟大抗战精神为脊梁,以学院优良传统为血脉,在这片充满爱与奋斗的沃土上,精准把握现在,勇敢开创未来,为学院增添属于新一代的璀璨荣光。
整场“思政第一课”内容丰富、情感真挚、催人奋进,引起同学们的热烈反响。大家纷纷表示,这堂课让他们对历史、对学院、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,他们将铭记书记的教诲与嘱托,不负时代,不负韶华,在特院书写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篇章。